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黑狐家游戏

存储挂载方式,存储怎么挂载到服务器

存储挂载方式,存储怎么挂载到服务器

***:本内容聚焦于存储挂载方式,重点探讨存储如何挂载到服务器。但未详细阐述具体的挂载方式内容,只是提出这一关于存储挂载到服务器的主题,缺乏如存储类型(本地存储、网络存...

***:主要探讨存储挂载方式,即存储如何挂载到服务器。这涉及到多种存储类型(如本地存储、网络存储等)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并可供使用的过程。不同存储类型的挂载方式存在差异,例如本地存储可能通过物理连接后在系统中进行格式化、分区再挂载;网络存储(像NAS、SAN)则需先配置网络连接,然后依据相应协议(如NFS、iSCSI)进行挂载操作,这是保障服务器正常使用存储资源的关键步骤。

本文目录导读:

存储挂载方式,存储怎么挂载到服务器

  1. Linux系统下存储挂载
  2. 存储挂载的注意事项

《存储挂载到服务器的全面指南》

在现代的服务器架构中,存储挂载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操作,无论是企业级的数据中心,还是小型的网络服务部署,正确地将存储挂载到服务器上对于数据的管理、应用的运行以及整个系统的性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存储可以是本地的磁盘阵列、网络附加存储(NAS)或者存储区域网络(SAN)等不同类型,而服务器可能运行着各种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 Server等,本文将详细探讨不同类型存储挂载到服务器的方法、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Linux系统下存储挂载

(一)本地磁盘挂载

1、查看磁盘设备

- 在Linux系统中,首先需要确定新添加的磁盘设备名称,可以使用命令“fdisk -l”或者“lsblk”。“fdisk -l”会列出系统中所有的磁盘分区信息,包括磁盘大小、分区类型等。

```bash

[root@server ~]# fdisk -l

Disk /dev/sda: 100 GiB, 107374182400 bytes, 209715200 sectors

Units: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label type: dos

Disk identifier: 0x000d4583

Device Boot Start End Sectors Size Id Type

/dev/sda1 * 2048 1026047 1024000 500M 83 Linux

/dev/sda2 1026048 209715199 208689152 99.5G 8e Linux LVM

```

- “lsblk”命令则以更简洁的树状结构展示磁盘和分区的关系,如下:

```bash

[root@server ~]# lsblk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sda 8:0 0 100G 0 disk

├─sda1 8:1 0 500M 0 part /boot

└─sda2 8:2 0 99.5G 0 part

├─centos - root 253:0 0 50G 0 lvm /

├─centos - swap 253:1 0 8G 0 lvm [SWAP]

└─centos - home 253:2 0 41.5G 0 lvm /home

```

2、磁盘分区(如果需要)

- 如果新磁盘是未分区的,可以使用“fdisk”或者“parted”工具进行分区,以“fdisk”为例,假设要对新发现的/dev/sdb磁盘进行分区:

```bash

[root@server ~]# fdisk /dev/sdb

Welcome to fdisk (util - linux 2.32.1).

Changes will remain in memory only, until you decide to write them.

Be careful before using the write command.

Command (m for help): n # 创建新分区

Partition type

p primary (0 primary, 0 extended, 4 free)

e extended (container for logical partitions)

Select (p/e): p # 选择主分区

Partition number (1 - 4): 1 # 分区号为1

First sector (2048 - 419430399, default 2048): # 使用默认起始扇区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T,P} (2048 - 419430399, default 419430399): +10G # 分区大小为10G

Command (m for help): w # 保存分区表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 - 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

3、格式化分区

- 分区完成后,需要对分区进行格式化,对于Linux系统,常见的文件系统格式有ext4、xfs等,假设要将刚创建的/dev/sdb1分区格式化为ext4格式:

```bash

[root@server ~]# mkfs.ext4 /dev/sdb1

mke2fs 1.45.6 (20 - Mar - 2020)

Creating filesystem with 2621440 4k blocks and 655360 inodes

Filesystem UUID: 12345678 - 1234 - 1234 - 1234 - 1234567890ab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819200, 884736, 1605632

Allocating group tables: done

存储挂载方式,存储怎么挂载到服务器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16384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

4、挂载分区

- 创建一个挂载点目录,/data”:

```bash

[root@server ~]# mkdir /data

```

- 然后使用“mount”命令将分区挂载到该目录:

```bash

[root@server ~]# mount /dev/sdb1 /data

```

- 为了在系统重启后自动挂载,可以将挂载信息添加到“/etc/fstab”文件中,编辑“/etc/fstab”文件,添加如下一行(假设是ext4格式的分区):

```bash

/dev/sdb1 /data ext4 defaults 0 0

```

(二)网络附加存储(NAS)挂载

1、安装必要的软件包(如果需要)

- 如果是基于NFS(Network File System)协议的NAS挂载,在大多数Linux发行版中,NFS客户端软件包通常已经安装,但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安装,例如在CentOS系统中,可以使用“yum install nfs - utils”命令安装。

2、查找NAS共享资源

- 如果NAS设备已经在网络上共享了资源,需要先确定共享的路径,可以通过与NAS设备的管理界面交互或者从网络管理员处获取相关信息,假设NAS设备共享了一个名为“/share”的目录,并且其IP地址为192.168.1.100。

3、挂载NAS共享

- 创建本地挂载点,/nas”:

```bash

[root@server ~]# mkdir /nas

```

- 使用“mount”命令挂载NFS共享:

```bash

[root@server ~]# mount -t nfs 192.168.1.100:/share /nas

```

- 同样,为了自动挂载,可以将以下内容添加到“/etc/fstab”文件中:

```bash

192.168.1.100:/share /nas nfs defaults 0 0

```

4、基于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协议的NAS挂载(适用于Windows共享的NAS)

- 安装“cifs - utils”软件包,例如在CentOS系统中:“yum install cifs - utils”。

- 创建挂载点,如“/win - nas”。

- 挂载共享资源,假设Windows NAS的共享名为“share”,用户名是“user”,密码是“password”,域名为“domain”(如果有):

```bash

[root@server ~]# mount -t cifs //192.168.1.101/share /win - nas -o username = user,password = password,domain = domain

```

- 要自动挂载,可以在“/etc/fstab”文件中添加类似如下内容:

```bash

//192.168.1.101/share /win - nas cifs username = user,password = password,domain = domain 0 0

```

(三)存储区域网络(SAN)挂载

1、光纤通道SAN挂载(FC - SAN)

硬件连接与配置

- 确保服务器通过光纤通道卡(HBA)与SAN存储设备正确连接,需要根据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硬件手册,正确安装和连接光纤线缆,在服务器BIOS中,可能需要对HBA卡进行相关的配置,例如设置WWPN(World Wide Port Name)等参数。

安装驱动和管理软件(如果需要)

- 不同的HBA卡可能需要安装特定的驱动程序,对于某些Emulex或QLogic的HBA卡,需要从官方网站下载并安装对应的Linux驱动,一些SAN存储设备可能提供自己的管理软件,如EMC的Navisphere等,可能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相关的管理客户端以便更好地管理和配置存储资源。

识别和分区SAN存储

- 在Linux系统中,通过相关的命令或者管理工具识别SAN存储设备,使用“multipath - ll”命令可以查看多路径设备(由于SAN存储通常采用多路径以提高可靠性):

```bash

[root@server ~]# multipath - ll

36005076305ffc3100000000000001000 dm - 0 EMC,SYMMETRIX,1.0 /dev/sda

size = 1.0T features = '1 queue_if_no_path' hwhandler = '0' wp = rw

存储挂载方式,存储怎么挂载到服务器

| - + - 1:0:0:1 sda 8:0 active ready running

| - + - 2:0:0:1 sdb 8:16 active ready running

```

- 然后可以使用“fdisk”或“parted”等工具对识别出的SAN存储设备进行分区操作,步骤与本地磁盘分区类似。

格式化和挂载

- 分区完成后,进行格式化(如格式化为ext4或xfs等文件系统),然后创建挂载点并挂载到服务器上,操作与本地磁盘挂载相同。

2、iSCSI - SAN挂载

安装iSCSI客户端软件

- 在Linux系统中,需要安装“iscsi - initiator - utils”软件包,例如在CentOS系统中:“yum install iscsi - initiator - utils”。

发现iSCSI目标

- 编辑“/etc/iscsi/iscsid.conf”文件,根据需要配置相关参数,如设置节点启动时自动登录等,然后使用“iscsiadm -m discovery -t st -p <iSCSI - target - IP>”命令发现iSCSI目标,假设iSCSI目标的IP地址为192.168.1.200:

```bash

[root@server ~]# iscsiadm -m discovery -t st -p 192.168.1.200

192.168.1.200:3260,1 iqn.2023 - 01.com.example:storage.target

```

登录到iSCSI目标

- 使用“iscsiadm -m node -T <target - name> -p <target - IP> -l”命令登录到发现的iSCSI目标,

```bash

[root@server ~]# iscsiadm -m node -T iqn.2023 - 01.com.example:storage.target -p 192.168.1.200 -l

Logging in to [iface: default, target: iqn.2023 - 01.com.example:storage.target, portal: 192.168.1.200,3260] (multiple)

Login to [iface: default, target: iqn.2023 - 01.com.example:storage.target, portal: 192.168.1.200,3260] successful.

```

识别和使用iSCSI存储设备

- 登录成功后,使用“fdisk -l”或“lsblk”命令可以看到新添加的iSCSI存储设备,然后进行分区、格式化和挂载操作,步骤与本地磁盘类似。

三、Windows Server系统下存储挂载

(一)本地磁盘挂载

1、磁盘初始化(如果需要)

- 在Windows Server系统中,新添加的磁盘可能需要进行初始化,打开“服务器管理器”,在“存储” - > “磁盘管理”中,可以看到新添加的磁盘显示为“未初始化”状态,右键单击磁盘,选择“初始化磁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要使用的分区样式,如MBR(Master Boot Record)或GPT(GUID Partition Table)。

2、磁盘分区

- 初始化后的磁盘可以进行分区操作,在“磁盘管理”中,右键单击未分配的空间,选择“新建简单卷”,按照向导提示,指定分区大小、分配驱动器号等信息,可以设置分区大小为50GB,分配驱动器号为“D:”等。

3、格式化分区

- 分区创建完成后,右键单击新创建的分区,选择“格式化”,在“格式化”对话框中,可以选择文件系统类型(如NTFS)、分配单元大小等参数,然后点击“确定”开始格式化操作。

(二)网络附加存储(NAS)挂载

1、基于SMB(Server Message Block)协议的NAS挂载

- 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在地址栏中输入NAS设备的共享路径,格式为“\\<NAS - IP - address>\<Share - name>”,\\192.168.1.100\share”,如果需要身份验证,系统会弹出对话框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 也可以通过“映射网络驱动器”的方式挂载NAS共享,右键单击“此电脑”,选择“映射网络驱动器”,在“映射网络驱动器”对话框中,选择一个驱动器号(如“Z:”),在“文件夹”栏中输入NAS共享路径“\\192.168.1.100\share”,并根据需要勾选“登录时重新连接”等选项,然后点击“完成”。

2、基于NFS协议的NAS挂载(需要安装额外组件)

- 在Windows Server系统中,默认不支持NFS挂载,需要安装“适用于Windows的NFS服务”组件,可以通过“服务器管理器” - > “添加角色和功能”来安装该组件,安装完成后,按照与Linux系统中类似的方法,确定NAS的NFS共享路径,然后可以使用命令行或图形界面工具进行挂载,在命令行中,可以使用“mount -o anon <NAS - IP - address>:<Share - name> <Local - mount - point>”(这里的“anon”表示匿名挂载,如果需要身份验证,需要添加相应的参数)。

(三)存储区域网络(SAN)挂载

1、光纤通道SAN挂载(FC - SAN)

硬件连接与配置

- 与Linux系统类似,首先要确保服务器通过光纤通道卡(HBA)与SAN存储设备正确连接,在Windows Server系统中,需要安装HBA卡的驱动程序,并且可能需要在设备管理器中对HBA卡进行配置,如设置WWPN等参数。

识别和分区SAN存储

- 在“磁盘管理”中,可以看到新添加的SAN存储设备,如果是未分区的磁盘,可以按照本地磁盘分区的方法进行分区操作。

格式化和挂载

- 分区完成后,进行格式化(选择NTFS等文件系统),然后就可以像使用本地磁盘一样使用SAN存储设备。

2、iSCSI - SAN挂载

安装iSCSI发起程序

- 在Windows Server系统中,默认包含iSCSI发起程序,可以通过“控制面板” - > “管理工具” - > “iSCSI发起程序”打开它。

发现和连接iSCSI目标

- 在“iSCSI发起程序”中,点击“发现”选项卡,然后点击“发现门户”,输入iSCSI目标的IP地址(如192.168.1.200),点击“确定”来发现iSCSI目标,发现目标后,在“目标”选项卡中,选中目标并点击“连接”,根据需要设置连接参数,如是否启用多路径等。

识别和使用iSCSI存储设备

- 连接成功后,在“磁盘管理”中可以看到新添加的iSCSI存储设备,然后进行分区、格式化和挂载操作,与本地磁盘操作类似。

存储挂载的注意事项

(一)兼容性问题

1、**操作系统与

黑狐家游戏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