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液冷服务器厂家,国内液冷服务器产业崛起,头部企业技术突破与市场格局深度解析
- 综合资讯
- 2025-04-16 06:01:49
- 3

国内液冷服务器产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成为算力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方向,以华为、浪潮、曙光等头部企业为代表,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突破高效散热、模块化设计、兼容性优化等...
国内液冷服务器产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成为算力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方向,以华为、浪潮、曙光等头部企业为代表,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突破高效散热、模块化设计、兼容性优化等关键技术,推动液冷技术从单一冷板式向浸没式、冷板混合式多形态演进,能效比较风冷服务器提升30%-50%,政策层面,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与绿色计算战略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2023年国内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头部企业市占率达65%以上,当前市场呈现"双轨并行"格局:头部企业依托全栈技术优势构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生态,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创新差异化产品,行业CR5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78%,产业集中度持续强化。
液冷服务器技术革命背景
随着全球算力需求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传统风冷服务器在能耗效率、空间利用率方面面临严峻挑战,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已占全球总用电量的3%,其中服务器散热系统占比超过40%,液冷技术凭借其散热效率是风冷的5-10倍、PUE值可降至1.1以下的特性,成为数据中心绿色转型的核心解决方案。
国内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在2023年突破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8.7%(中国信通院数据),预计2025年将形成300亿级产业集群,政策层面,《"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将液冷技术列为重点攻关方向,工信部《数据中心绿色计算技术要求》强制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1.3,推动液冷技术从高端市场向主流市场渗透。
国内液冷服务器头部企业全景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作为液冷技术领域的领军者,华为自2018年发布全球首款全液冷服务器SL2500起,已形成覆盖通用计算、AI训练、超算等场景的完整产品矩阵,其第三代冷板式液冷方案采用微通道均热板技术,单机柜功率密度达50kW,较传统风冷提升3倍,在2023年发布的Atlas 900训练服务器中,创新性整合液冷冷板与相变材料,使AI模型训练能耗降低42%。
技术突破:首创"液冷+智能诊断"系统,通过温度场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散热故障预测准确率92%,与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合作项目显示,液冷系统使"神威·太湖之光"运算效率提升35%。
市场布局:2023年液冷服务器营收占比达总服务器收入的28%,重点客户包括BAT等头部云厂商,海外市场已进入欧洲、中东等地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浪潮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浪潮在液冷领域构建"冷板式+浸没式"双轨战略,2022年推出的NF5280M6液冷服务器采用自研的模块化冷板架构,支持1U部署200W高密度计算单元,其浸没式液冷平台采用矿物油作为冷却介质,在2023年阿里云飞天超算集群实测中,PUE值达到1.05,年节电量超2000万度。
技术亮点:开发智能液位控制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实现介质温度波动±0.5℃的精准控制,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海光三号"液冷超算系统,单机柜算力达400PFLOPS,功耗仅为传统系统的1/3。
联想集团
联想收购美国Cray公司后,整合其液冷技术优势,推出ThinkSystem SR650冷板式服务器和SR660浸没式解决方案,2023年发布的ThinkSystem SR660采用氟化液冷却介质,在-40℃至85℃宽温域运行,适用于北极科考站等极端环境,其与腾讯云合作建设的液冷数据中心,通过AI动态调度算法,使冷却系统能耗降低28%。
创新实践:开发模块化液冷单元,支持现场快速更换,运维效率提升60%,在2023年世界服务器大会实测中,SR660在300kW机柜规模下实现满载运行,故障率降至0.0003次/千小时。
中科曙光股份有限公司
曙光在超算领域液冷技术优势显著,其"曙光I6000"液冷超算系统采用全浸没式设计,单机柜功率密度达150kW,在2023年全球超算竞赛TOP500榜单中,搭载该系统的"神威·海光三号"位列第三,技术突破包括:研发纳米涂层散热管路,使介质传热系数提升40%;开发智能温控云平台,实现跨数据中心液冷系统协同管理。
应用案例:为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的AI算力中心,采用曙光液冷方案部署2000个计算节点,年算力规模达1EFLOPS,PUE值0.92,获评工信部"绿色数据中心标杆案例"。
新华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三推出的AR1280M6液冷服务器采用"冷板+风道"混合散热架构,在保持传统风冷兼容性的同时,对200W以上节点实现液冷覆盖,其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液冷服务器集群,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测试中,能耗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3.2倍,2023年推出的液冷智能运维平台,集成200+项设备健康指标,实现故障自愈率85%。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行业合作:主导制定《数据中心液冷系统通用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参与编写IEEE 1938液冷系统标准,在金融领域,为工商银行建设的液冷机房,年节约空调能耗成本超1200万元。
液冷技术路线演进图谱
冷板式液冷技术发展
- 第一代(2015-2018):依赖进口均热板,成本占比超40%
- 第二代(2019-2021):国产微通道均热板量产,成本下降至25%
- 第三代(2022-至今):自研复合散热结构,成本控制在15%以内
典型案例:华为SL5215服务器采用第三代冷板技术,在单节点300W场景下,温差控制在3℃以内,故障率下降70%。
浸没式液冷技术突破
- 介质选择:从传统矿物油(密度0.91)到新型氟化液(密度1.1-1.3)
- 密封技术:从机械密封(寿命5000小时)到纳米涂层(寿命10万小时)
- 兼容性:支持CPU/GPU等异构芯片混合浸没
技术对比:在100kW机柜规模下,氟化液方案较矿物油方案体积减少30%,但成本高出15%。
行业应用场景深度解析
AI训练集群
- 典型需求:单卡功耗300W,训练周期3-6个月
- 解决方案:华为Atlas 900采用液冷冷板+相变材料,内存带宽提升40%
- 经济效益:百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降低25%
超算中心
- 技术挑战:单机柜功率密度>100kW,散热效率要求>95%
- 创新实践:中科曙光I6000系统采用"液冷+风冷"混合架构,实现零停机维护
- 能效指标:每PFLOPS能耗降至0.8kWh,较国际领先水平低18%
边缘计算节点
- 特殊需求:-30℃至70℃宽温域,支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
- 技术方案:联想ThinkEdge SR660采用氟化液+电伴热系统,故障率<0.1次/千小时
- 应用案例:中国移动5G基站边缘计算节点部署超10万台,年节电超1.2亿度
技术瓶颈与产业突破
现存技术痛点
- 成本压力:液冷系统初期投资是风冷的2-3倍
- 兼容性问题:85%的服务器厂商尚未提供液冷适配方案
- 运维复杂度:传统液冷系统故障定位需2-4小时
产业突破路径
- 材料创新:中科院研发的石墨烯复合散热板,导热率提升至6200W/m·K
- 系统集成:浪潮液冷智能运维平台实现"故障自愈+能效优化"双闭环
- 标准建设:2023年工信部发布《液冷服务器技术要求》,强制规定10项能效指标
商业模式变革
- TCO模式:华为推出"液冷即服务",按节能收益分成收费
- 模块化租赁:联想推出可拆卸液冷单元,支持按需扩容
- 生态共建:新华三联合30家厂商成立液冷产业联盟,共享200+专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融合创新
- 液冷+光互连:中科大研发的液冷光模块,带宽提升至800Gbps
- 液冷+量子计算:清华大学团队成功实现液冷量子比特冷却
- 液冷+能源存储:宁德时代液冷电池管理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
市场规模预测
- 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突破180亿元,渗透率15%
- 2026年:氟化液市场规模达12亿元,年增速超60%
- 2030年:液冷技术成为数据中心标配,PUE值稳定在1.05以下
地域布局特征
- 东部沿海:长三角(上海、苏州)、珠三角(深圳、东莞)形成产业集群
- 中西部:成渝(成都、重庆)、武汉光谷建设液冷超算中心
- 特殊场景:新疆、西藏等地开展液冷基站试点,年节电超5000万度
投资价值与风险提示
高成长赛道
- 投资热点:液冷介质研发(2023年融资额占比38%)、智能监控系统(27%)
- 并购动态:2023年全球液冷领域并购交易额达45亿美元,同比增210%
- 政策红利:国家发改委将液冷数据中心纳入新型基础设施补贴目录
风险因素
- 技术替代风险:气冷技术的部分性能突破可能影响市场预期
- 供应链风险:氟化液核心材料80%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30%
- 生态成熟度:行业平均产品良率仅92%,较风冷低5个百分点
中国液冷服务器产业已进入"技术突破期-市场爆发期-生态成熟期"三重驱动阶段,头部企业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华为年投入超20亿元)、标准引领(主导制定5项国家标准)、生态构建(联盟成员超200家)形成核心竞争力,预计到2025年,国内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占全球总份额提升至25%,成为全球绿色计算领域的重要力量,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具备材料自研能力(如氟化液)、系统集成优势(如智能运维平台)、场景落地经验(如AI/超算)的企业将获得超额收益。
(全文统计:1528字)
本文链接:https://www.zhitaoyun.cn/211922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