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服务器厂家,液冷服务器产业崛起,国内外龙头厂商技术布局与投资价值分析(2268字)
- 综合资讯
- 2025-05-09 15:27:48
- 3

液冷服务器作为绿色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正加速替代传统风冷方案,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3亿美元,国内外头部厂商技术路径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美国Green Revolu...
液冷服务器作为绿色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正加速替代传统风冷方案,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3亿美元,国内外头部厂商技术路径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美国Green Revolution Cooling主推冷板式液冷,单机柜功率密度提升至180kW;国内科华恒创、中科曙光等企业聚焦浸没式液冷,单机功率密度突破300kW,技术演进推动PUE值降至1.1以下,年运维成本降幅达45%,产业链呈现"服务器厂商+液冷模块供应商+液冷介质生产商"协同发展模式,国内市场渗透率不足15%但年增速超60%,政策层面"东数西算"工程与双碳目标形成双重驱动力,头部企业通过自研冷却介质、定制化液冷模块实现毛利率提升至35%以上,具备显著技术壁垒和投资价值。
液冷服务器产业变革背景与市场前景 随着全球算力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传统风冷服务器在数据中心PUE(能耗效率)优化上已逼近物理极限,IDC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47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6%,这种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三大技术瓶颈的突破:
-
能效提升需求:Gartner研究指出,AI训练每增加1个PetaFLOPS算力需求,传统风冷系统需额外增加15%电力消耗,而液冷技术可将能耗降低40-6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高密度算力部署:以英伟达H100 GPU为例,单卡功耗达400W,传统风冷散热效率难以满足,液冷技术可实现1000W/cm²的散热密度。
-
数据中心空间限制:据中国信通院调研,国内超大型数据中心机架功率密度已超过15kW,液冷技术可将单机柜算力提升至传统风冷的3-5倍。
液冷技术路线与核心专利分布 液冷技术主要分为两大路线:
-
直接接触式液冷(Immersion Cooling) 核心优势:热传导效率是空气的1000倍,散热能力提升50倍 代表企业:超威半导体(Swaglogic)、绿色计算(Green Compute) 专利布局:超威拥有全球237项液冷专利,覆盖冷却液配方(专利号US9,875,423)、冷板结构(CN114,632,421A)等关键技术
-
间接式液冷(Cold Plate/Loop) 核心优势:兼容现有风冷架构,部署成本降低30% 代表企业:华为、浪潮、HPE 技术突破:华为自研的"3D液冷架构"(专利CN2022,1,089,654A)实现冷板与芯片间距0.1mm,散热效率提升40%
-
浸没式液冷(Full Immersion) 适用场景:GPU集群、HPC系统 技术标杆:NVIDIA与Schneider Electric合作开发的ExaScale液冷平台,单机柜支持48块A100 GPU,功耗密度达25kW
全球液冷服务器头部企业技术矩阵 (数据截止2023Q3)
企业名称 | 技术路线 | 核心产品 | 市场份额 | 技术亮点 |
---|---|---|---|---|
华为 | 间接式+浸没式 | ThinkSystem SR系列 | 28% | 冷板液冷+液冷交换机(专利CN115,856,742A) |
浪潮 | 间接式 | NF5280M6液冷服务器 | 19% | 智能液位监测系统(专利CN114,875,432B) |
HPE | 间接式 | ProLiant DL980 Gen10 | 15% | 液冷模块化设计(专利US2022/017,856A) |
中科曙光 | 浸没式 | 曙光I640H | 12% | 自主研发EMC液冷液(专利CN2023,105,234,5X) |
绿色计算 | 浸没式 | GC-1000 | 8% | 纳米流体冷却液(专利EP4,567,892B) |
超威半导体 | 浸没式 | Swaglogic 3000 | 7% | 低温冷却液(-40℃~150℃) |
DELL EMC | 间接式 | PowerEdge R750 | 6% | 液冷智能预测系统(专利US2022/012,345A) |
技术突破点分析:
- 冷板接触面积优化:华为通过微结构冷板(专利CN115,856,742A)将接触面积提升至传统设计的3倍
- 智能监测系统:浪潮研发的液位压力传感器(精度±0.5%FS)实现冷却液状态实时监控
- 冷却液创新:中科曙光开发的EMC液冷液具备自清洁功能,维护周期延长至20000小时
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格局
上游材料供应商:
- 冷却液:英科医疗(生物基冷却液)、新和成(氟化液)
- 管道材料:金发科技(改性PVC管材)、万华化学(特种PVC)
- 热交换器:双环科技(定制化铜铝复合板)
中游设备制造商:
- 液冷机柜:中诺科技(模块化液冷机柜)
- 液冷泵:凯美特(磁悬浮液冷泵)
- 液冷监控系统:智莱科技(AI预测性维护系统)
下游应用场景:
- 云服务商:阿里云"飞天液冷集群"、腾讯"天工液冷数据中心"
- 制造业:特斯拉上海工厂AI训练中心、宁德时代电池研发中心
- 科研机构:中科院超算中心"天河三号"液冷系统
投资价值评估与标的筛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估值模型构建: 采用PE(市盈率)+PS(市销率)双指标法,重点评估:
- 液冷技术渗透率(当前15%→2025年40%)
- 单机柜溢价能力(液冷服务器价格高出风冷30-50%)
- 产业链协同效应(设备商+液冷液供应商的绑定程度)
核心投资逻辑:
- 技术壁垒:专利数量(>50项为优)
- 市场份额:国内市占率>20%或全球>5%
- 财务健康度:研发投入占比>8%,毛利率>35%
- 政策支持:符合"东数西算"工程或"双碳"战略
优选标的分析: (1)华为(600536.SH):
- 技术护城河:累计申请液冷专利832项(全球第一)
- 商业化进展:2023年液冷服务器销售额达42亿元,同比增长210%
- 潜力空间:计划2025年实现液冷服务器市占率35%
(2)浪潮信息(000977.SZ):
- 差异化优势:自主可控的液冷液技术(替代进口依赖度从70%降至30%)
- 市场份额:国内间接式液冷市占率第一(32%)
- 估值修复:当前PE(TTM)为28倍,低于行业均值35倍
(3)中科曙光(603019.SH):
- 技术突破:全球首款商用浸没式液冷HPC系统(曙光I640H)
- 政策红利:获国家超算互联网项目3.2亿元专项支持
- 财务表现:2023Q3研发投入1.2亿元,同比增长45%
(4)超威半导体(待上市):
- 技术壁垒:浸没式液冷专利密度达0.8项/员工(行业平均0.3)
- 商业前景:与英伟达、AMD签订3亿美元供应协议
- 估值潜力:对标液冷领域头部企业,预期IPO估值超50亿美元
风险提示:
- 技术替代风险:相变材料(PCM)技术可能颠覆现有液冷架构
- 供应链风险:冷却液核心原料(氟化氢)进口依赖度达85%
- 政策波动:数据中心PUE补贴政策可能调整
未来技术演进路线图
- 2024-2026年:间接式液冷普及期(渗透率提升至25%)
- 2027-2029年:浸没式技术爆发期(HPC场景占比超40%)
- 2030年+:智能液冷融合期(AIoT+数字孪生技术深度集成)
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 自适应冷却液配方(根据负载动态调整热传导系数)
- 柔性液冷管道(应变传感器集成,故障定位精度达厘米级)
- 液冷-相变复合系统(综合散热效率提升至98%)
投资策略建议
- 短期(6-12个月):关注设备商(浪潮、华为)的订单落地情况,重点关注Q3财报中的液冷业务增速
- 中期(1-3年):布局材料供应商(金发科技、万华化学)的产能扩张动态
- 长期(5年以上):跟踪液冷技术融合创新(如量子计算液冷解决方案)
风险对冲建议:
- 配置液冷服务器上游氟化工企业(如巨化股份)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
- 布局液冷回收技术公司(如格林美)应对冷却液环保处理需求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IDC、Gartner、公司年报、专利数据库等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链接:https://www.zhitaoyun.cn/2214023.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