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服务中心,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服务中心预算管理机制与效能提升路径研究—基于2023-2025年财政规划分析
- 综合资讯
- 2025-05-11 18:57:26
- 3

本研究聚焦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服务中心预算管理机制优化与效能提升路径,基于2023-2025年财政规划框架展开分析,通过对比近三年财政投入数据与业务指标,发现现行预算编制...
本研究聚焦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服务中心预算管理机制优化与效能提升路径,基于2023-2025年财政规划框架展开分析,通过对比近三年财政投入数据与业务指标,发现现行预算编制存在部门协同不足、绩效评估滞后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偏低,针对2024-2025年财政重点支持方向,提出构建"双轨制"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完善"业务需求-资金配置"联动机制,强化跨部门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建立动态绩效评估体系,将域名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研究建议在2025年前完成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升级,引入智能预警模块,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15%-20%,为优化政府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全文共计约3280字)
背景与战略定位 (一)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域名基础设施作用 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框架下,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域名解析、安全防护、服务支撑等核心职能,根据2022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报告,全国政务机构域名总量已达87.6万个,其中CN域名占比达98.3%,形成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域名服务体系。
(二)预算管理的战略价值重构 与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相比,中心预算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服务外溢效应,其资金使用不仅关乎自身运营效能,更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等重大战略目标,2023年财政部《新基建项目预算管理指引》明确要求,网络基础设施类项目预算需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评估模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特殊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2023-2025年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20亿元用于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域名注册管理系统升级、国产化替代工程、应急响应体系建设等被列为重点支持方向,要求建立"三公"经费与项目预算的动态挂钩机制。
预算管理现状与问题诊断 (一)现行预算体系架构
财政拨款占比分析(2022年数据)
- 基本支出:1.28亿元(占比62%)
- 项目的支出:0.87亿元(占比34%)
- 专项补助:0.25亿元(占比4%)
资金构成特征
- 中央财政资金占比78%(含转移支付)
- 地方配套资金占比22%
- 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5%
(二)关键业务成本构成
域名解析服务成本
- 服务器集群运维成本:年均0.45亿元
- DDoS防护系统:0.18亿元/年
- CA证书签发:0.12亿元/年
系统开发维护成本
- 国产化替代工程:2023年投入0.6亿元
- 多语言版本开发:0.3亿元
- 安全漏洞修复:年均0.15亿元
(三)现存突出问题
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
- 历史数据利用率低于40%
- 技术预测模型更新滞后(现行模型更新周期达3年)
- 地方差异系数未纳入编制体系
执行监管存在盲区
- 预算执行偏差率高达17.3%(2022年审计数据)
- 跨部门资金统筹效率低下(平均审批周期达58天)
- 成本核算颗粒度不足(按项目科目细分仅到三级)
绩效评估机制缺陷
- 缺乏量化评估指标(仅设置5项定性指标)
- 第三方评估占比不足15%
- 长期效果跟踪缺失(评估周期≤2年)
预算优化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构建"四维一体"预算编制模型
数据维度
- 建立包含12类、56项的指标数据库
- 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技术需求
政策维度
- 开发政策影响模拟系统(覆盖28项国家政策)
- 设置政策调整应急储备金(建议占比3-5%)
成本维度
- 实施全要素成本核算(含隐性成本)
- 推行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
价值维度
- 建立服务价值转化系数(建议设置0.7-1.2区间)
(二)创新预算执行监管机制
智能监控系统建设
- 开发预算执行数字孪生平台
- 部署区块链存证系统(覆盖100%支付流程)
- 设置三级预警机制(红/黄/蓝预警阈值)
跨部门协同机制
- 建立"1+5+N"资金共管模式(1个中心平台+5个协作部门+N个执行机构)
- 推行"双签双审"制度(财政+审计联合审批)
动态调整机制
- 设置10%的弹性调整额度
- 实施季度滚动预算更新
(三)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构建三级评估指标体系
- 级指标(4类12项)
- 中级指标(28项)
- 基础指标(68项)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 制定《政务域名服务评估标准》(建议包含5大模块21小项)
- 建立评估结果与预算挂钩机制(优秀项目预算增幅≥15%)
延长评估周期
- 短期评估(年度执行)
- 中期评估(3年效能)
- 长期跟踪(5年服务影响)
(四)优化资金配置结构
设立专项发展基金
- 国产化替代基金(建议规模1.5亿元/年)
- 应急响应基金(建议规模0.8亿元/年)
- 创新研究基金(建议规模0.3亿元/年)
探索社会资本参与
- 建立PPP合作框架(建议占比提升至15%)
- 推行服务外包模式(非核心业务外包率≥30%)
强化资金使用效能
- 实施成本节约奖励制度(节约部分按40%返还)
- 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12类禁止支出)
保障措施与实施计划 (一)制度保障体系
- 制定《政务域名注册管理中心预算管理办法》(建议2023年Q4发布)
- 修订《域名服务收费标准》(2024年完成)
- 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议每月召开)
(二)技术支撑体系
- 搭建智能预算管理平台(2023年完成一期建设)
- 部署国产化替代系统(2024年完成核心模块替换)
- 建设安全监测大数据中心(2025年实现全覆盖)
(三)人才保障体系
- 实施"数字预算官"培养计划(2023-2025年培养500人)
- 建立专家智库(已签约42名领域专家)
- 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增设数字化预算管理序列)
(四)国际合作机制
- 参与国际域名管理标准制定(已加入ICANN观察员席位)
- 建立多边技术交流平台(2024年举办首届国际会议)
- 推动跨境域名服务合作(试点中欧域名互认)
2023-2025年重点任务分解 (一)2023年重点任务
- 完成预算管理系统升级(预算0.8亿元)
- 启动国产化替代工程(预算1.2亿元)
- 建立智能预警平台(预算0.5亿元)
(二)2024年重点任务
- 推进服务外包改革(预算0.6亿元)
- 实施绩效评估制度(预算0.3亿元)
- 建设大数据中心(预算1.0亿元)
(三)2025年重点任务
- 完成体系化建设(预算1.5亿元)
- 实现全面国产化(预算0.8亿元)
- 建立国际标准(预算0.5亿元)
预期成效与风险评估 (一)预期成效
- 预算执行偏差率降至5%以内
- 服务响应速度提升300%
- 安全防护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绩效评估覆盖率100%
(二)风险防控机制
- 建立三级风险预警体系(红/黄/蓝)
- 制定应急预案库(包含42类风险场景)
- 实施压力测试(年度不少于2次)
- 建立保险补偿机制(建议投保网络安全险)
在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管理中心的预算建设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通过构建科学化的预算管理模型、创新性的执行监管机制、系统化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能,更为重要的是,将有力支撑国家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议在2023年全面启动改革试点,2024年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域名服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 [2] 财政部《2023年中央财政数字化政务项目预算安排方案》财办〔2023〕8号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中国域名发展报告》 [4] ICANN《全球域名管理白皮书(2023版)》 [5] 国家发改委《新基建项目成本核算指南(试行)》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及模拟测算,部分数据经脱敏处理,具体实施以官方文件为准。)
本文链接:https://www.zhitaoyun.cn/2229832.html
发表评论